戰略是一門哲學,也是一門藝術,是主觀的信念、智慧與客觀資源、能力的結合,即天時地利人和,戰略也是歷史發展與現實的交叉。歸根結底,思考戰略還要回歸到三個本源問題,是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橫向與縱深來理解。
橫向來看,產業互聯網的前端是工業互聯網,類似于美國、德國所倡導的工業4.0。中間是供應鏈,任何產業都離不開供應鏈,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供應鏈的競爭。后端是消費互聯網,涵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
縱向來看,則是支撐業務有效運轉的各種技術,包括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還有保證商品、服務流轉所需的各類基礎設施。技術本身不產生商業價值,但結合產業場景,驅動技術落地,其商業價值將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在我看來,是綜合利用新興技術對各個產業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對采購、研發、設計、生產、交易、運輸、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流程再造,形成端到端全鏈路閉環、全流程降本增效,從而促進整個產業的變革與重構。
把產業互聯網分拆理解,先是立足“產業”看產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階段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中玩家能跑多快,跑多遠。行業規模越大,發展階段越初級,鏈條越長,兩端越分散,玩家越多,痛點足夠突出,即明顯呈現出“小、散、亂、差”的行業,則越需要產業互聯網企業對其進行資源整合與重構,及數字化賦能,產業互聯網企業就擁有較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后是疊加“互聯網”,這里不僅是指傳統的互聯網,還包括人、企業、物等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鏈接,但與消費互聯網的鏈接有所區別。過去消費互聯網注重的是通過鏈接獲取指數級流量,大數據分析疊加流量紅利,實現精準消費變現。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不僅要鏈接,還需要整合與協同,是一種共贏開放的思維。用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的話說,“消費互聯網時代是物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是化學的。” 即消費互聯網是一種寡頭經濟,網絡效應明顯,價值高度集中,贏者通吃。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創業早期,消費互聯網常常利用資本換取流量,用資源搶時間,以獲取先發優勢,綁定用戶。流量的指數級增長,更接近于物理變化。但對于產業互聯網企業來說,其本質是利用共贏的思維,鏈接生態內盡可能多的玩家,為供應商、研發者、服務商、企業客戶等玩家提供協同、創新、融合的平臺,提供發生化學反應的環境。所以說產業互聯網的增長是一場1+1>2的游戲,也是一場緩慢、可持續的化學反應。
首先,在消費層面,一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滲透率的提升,消費互聯網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流量變現成本高企,傳統消費互聯網巨頭紛紛轉向仍是一片藍海的產業端。依照互聯網的鏈接邏輯,B2B、S2B2C等模式相繼崛起。二是“新零售”與消費升級的普及化進一步激發消費端對商品、服務提出個性化需求,倒逼整個產業鏈條的供需關系與流程的變革與重構,以快速響應小規模、定制化、高時效需求,即我們現在所說的C2M。
其次,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為產業互聯網提供新興的基礎設施,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消費端的應用日漸成熟,技術經驗的遷移推動產業互聯網加速發展。
再次,不得不提日益復雜的國際關系及國際范圍內興起的技術革命,促使產業鏈與供應鏈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因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成為國家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型到高質量增長的關鍵。
最后,新冠疫情不僅大范圍、深層次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消費習慣與心理認知,還以空前的速度加速制造類、消費類、服務類等類型企業的在線化、數字化進程。趨勢一旦形成便不可逆,產業互聯網迎來新一波發展浪潮。
在我看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還要回歸到其內涵。從發達國家歷史經驗看,美國已在餐飲食材、汽配、MRO、化工等行業誕生出百億美元市值的產業互聯網公司,而我國經濟每個細分產業領域的總規模基本都在萬億級別以上,每個細分行業都有可能誕生出估值百億美元以上的產業互聯網龍頭。與消費互聯網不同的是,產業互聯網公司必須要回歸產業,深耕行業。 根據億邦智庫、中國信通院數據,2019年我國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7.8%、19.5%和8.2%。前期消費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大幅提升了商貿、服務業的數字化水平,但工業、農業的產業數字化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未來兩大產業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主戰場,擁有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 未來,隨著數字經濟不斷深入與蔓延,數據將變成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推動產業各個方面重構。打通企業內部、鏈接企業外部合作伙伴的數據流,以數據促進物流、商流、資金流的協同。因而,數據的搜集、運算、重構與利用將成為產業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力,以“產業+數字+融合”的思維小步慢跑也就成為產業互聯網企業戰略構建的核心。 回歸到企業的戰略上,依照和君咨詢原創的戰略十六字訣“產業為本,戰略為勢,創新為魂,金融為器”,總結擁有成長潛力的產業互聯網公司的幾點共性:處于數字化程度較低、“小散亂”行業,企業家擁有產業思維與長線眼光,能夠帶領一支既能打持久戰又能快速迭代的團隊,且團隊成員優勢互補,綜合能力強,價值觀相似,具備數字化能力與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此外,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找準發展節奏,把握融資時機,以資本為加速器,進而實現規模化擴張。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