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中小企業的創業創新發展,更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國亟須解決過度金融化問題,防止資金“脫實向虛”。
“我國經濟過度金融化傾向已經出現,一方面表現為社會上出現一哄而起泛金融的現象,各類新金融、類金融等金融機構遍地開花,全民泛金融傾向堪憂;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循環、‘脫實向虛’的傾向。此外,金融投資和實體投資關系本末倒置,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負面效應。” 顧秀蓮認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李樸民也認為,近年來,針對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中央作出了完善金融服務、減稅降費等一系列重要的決策部署,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我國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問題依然存在,實體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矛盾,特別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非常明顯,國民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這個成績來之不易。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潛在風險。其中,金融‘脫實向虛’,高杠桿、高覆蓋現象蘊含著較高的經濟、金融風險。”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表示。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表示,中小企業承載著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的使命,是催生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生力軍,如何更好地滿足這些創業型、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促進企業創新、成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對于金融如何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業內專家認為,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則是提高金融服務重點能力,強化對金融機構的政策和引導,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努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堅持依靠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負擔和成本,讓做實業的企業有利可圖,引導資金和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聚集。
對此,業內人士分享了相關探索經驗。
“我們一方面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今年,工信部與郵儲銀行簽訂了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戰略合作協議,金額達到27.5萬億元,貸款戶數1362.95萬戶;另一方面,創新適合小融企業的信貸模式,工信部會同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制定了小微企業應收賬款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在全國開展為期3年的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行動,提高中小企業融資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這項工作應該說已經開始。” 秦志輝表示。
他同時透露,工信部還加大了融資擔保力度,同時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快組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推動基金投入運營,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目前已完成四只子基金的組建工作,完成投資項目60個,投資額達到15.06億元,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企業突破11000家,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近兩萬家,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拓寬。
建行副行長黃毅介紹稱,該行近十幾年來一直在探索建立一種獨立的資源配置機制,在中小企業服務方面探索出一些創新辦法,創造了400多個服務產品,與有關政府部門、中小企業協會以及社會科研機構聯盟,打造了很多創新產品,比如,與國家稅務局整合小微企業納稅信用等級,搭建了2000多個合作平臺。近5年來,建行累計向100萬家小企業客戶發放了5萬多億元貸款。
除此之外,對于金融業如何回歸服務實體經濟主業的問題,李子彬建議,要加強監管和宏觀調控,要求各商業銀行調整信貸存量結構,規范地方政府借貸行為;建立完善發達的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發展融資租賃業;加強金融創新,發展金融科技,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金融行業,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此外,他還建議,要促進創業投資基金持續快速發展。“這對高科技企業、高成長性企業都非常有用,將有效彌補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融資缺口,可提供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基金等。”李子彬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